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古有 「大寒大寒,防風禦寒。」指春節前受大陸冷氣團影響,前一週都會是偏冷的情況,外出要留意天氣攜帶雨具、增添衣物保暖!大寒節氣我們應該要如何養生呢?大寒要怎麼吃才能養精蓄銳為過年做準備呢?大寒習俗、禁忌還有養生食譜,一起來看看吧!
目錄:
2025年1月20日,星期一
大寒,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意味著一年的「結束」與「開始」,也代表農曆新年即將到來。大寒時節,正是冷熱交替的氣候,遇到天氣劇烈變化時,室內室外的溫度溫差,風寒特別容易入侵。
對於早晚溫差大以及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型態,在日常生活中更應做好養生保健,以培養建立健康防寒的的觀念!
「做牙」又被稱為牙祭,是傳統的民俗活動。在開店和經商的人們中,會在農曆月的初二和十六進行祭拜活動,向當地神明福德正神土地公,祈求財源廣進、平安順遂。在大寒時節,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,這一天俗稱「尾牙」,商家會進行祭拜土地公,然後享用刈包和潤餅,寓意吉祥和帶來財運。
尾牙習俗的流行延續到了現代的尾牙餐會,許多公司、機構和學校,在一年結束時會舉辦尾牙,以表彰員工一年來的辛勞。
在嶺南地區的民諺中有一句:「小寒大寒,無風自寒」儘管某些地區,大寒不如小寒寒冷,但在沿海地區,全年最低溫通常出現在大寒節氣。而在廣東,人們養成了吃糯米飯的習慣。大寒來臨前,每家每戶都會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,加入臘味、蝦米、乾魷魚、冬菇等配料,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寒冷的時刻。
糯米有甘甜、性溫的特點,食用後有禦寒的效果。
在節氣大寒時節,與農曆過年非常接近,因此古代人們在這個時候會開始進行年貨和春節禮品的採購,同時籌備祭祀祖先的物品,購買春聯和新衣物,象徵著年末的來臨。
中醫認為: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,這裡的 「精 」指的是我們的能量與活力,意思是說,把握大寒時節調養身體的時機,讓春天能有足夠的能量與體力抵禦外寒,為下一年的春耕做準備。
所以在大寒時節,選擇正確合適的補養方式,透過 「溫而不燥」的飲食,避免吃生冷的食物,才能達到養精蓄銳的冬藏生活。
在中醫,大寒的寒氣被稱為陰邪。在寒冷的節氣中,透過飲用熱湯來補充身體的能量。
喝粥不僅可以滋補強身,還能使身體感到溫暖。若以羊肉、豬大骨、烏骨雞、鱔魚等材料來熬煮湯品,能夠增強體力、營養補給,外出時也不怕寒冷。
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,晚起是為養陰氣。順應冬藏原則,跟著太陽的節奏走,每天多睡一個小時,除了讓身體好好休息外,也可以替新的一年打好底子。
選擇太陽出來後再外出運動,適當的曬曬太陽,增強體力。運動時不宜過度激烈,可選擇慢跑、散步或做點伸展操,為春季預做準備。
我國自古就有「藥食同源」的養生觀念,日常生活可以透過簡單又好吃的食補來調養身體,不但可以維持健康、提升元氣、滋補強身外,在藥材和食材結合的作用下,採取正確的飲食方法,不僅能夠吃出營養,還能養顏美容喔!
1.胡蘿蔔
2.紅棗
3.大白菜
4.馬鈴薯
5.東洋參
根據華人的傳統習俗,每逢「大寒」,人們便忙著進行除舊佈新和添置年貨等準備工作。在打掃的過程中,有些禁忌是絕對不能犯的。
1.根據俗語中的「悶聲大發財」,因此在年末打掃時,全家人盡量保持安靜,這樣才能夠讓財運留在家中
2.在清理垃圾時,要注意不要將垃圾往外掃,而應集中處理,這樣才能確保「肥水不流外人田」
3.在大寒這一天,一定要洗頭、洗澡,這樣才能將一年的煩惱和晦氣洗去
過量食用冰冷食物容易造成手腳冰冷,增加體內寒氣,也可能引發頭痛並影響氣血的運行。
從聖誕節到跨年的各式活動,再到過年前的除舊佈新及圍爐、拜年禮贈的準備等,讓原本就忙碌的生活更顯得不可開交。在這個繁忙的歲末時刻,就很適合用電鍋簡單滷出一鍋熱氣騰騰又香氣四溢的滷肉料理!
藥行裡小小的一包--登義滷包,由數十種天然漢方香料組成,手炒的小茴香、精選的八角、或是選用四川特產-大紅袍花椒、佐以半甲子累積而來的台灣口味滷包,是每個家庭廚房裡必備的小秘訣!
不論是滷蛋、滷豆干、海帶,或是滷牛腱、牛肉、豬肉等美味食材,搭配醬油、蔥、薑、辣椒等一同調味,層次分明,口感更香甜回甘喲~
食材:登義滷包、豆干、海帶、滷蛋、牛、豬、雞、素料、蒜頭、酒、醬油、冰糖
製作步驟:
1.取一滷鍋,加熱,放油,把青蔥、薑、蒜頭放入炒香
2.把食材放入鍋中翻炒
3.加入醬油、米酒、砂糖,煮至沸騰
4.加水,加入滷包,煮至沸騰後,小火燉約20-30分鐘
5.熄火,取出滷包,放涼約30分鐘等待入味
6.再開火煮沸後,美味的滷肉即可上桌
大寒時節,在飲食上要順應季節氣候的變化,進補最佳季節品;早出晚歸的朋友,要注意保暖,出門別忘記多帶件外套喔!
閱讀更多文章:
1.2025小寒節氣全年最冷!保暖靠這招,溫補飲食跟著吃,共度寒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