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2025年雨水節氣 即將到來,氣溫回暖,降雨增多,萬物開始復甦,象徵春天正式開啟。
然而,這段時期濕氣上升、氣候變化大,容易影響日常生活與身體適應,可能使人感到疲倦、吃不太下或腸胃不適。
因此,順應節氣調整飲食與作息,才能維持良好狀態。
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雨水節氣的由來、習俗、養生方法與飲食推薦,幫助你在這個節氣保持活力,輕鬆迎接春天!
📅2025年2月18日(星期二)
目錄:
一、雨水節氣的由來與意義
1. 雨水的時間與日期
雨水是 二十四節氣 中的第二個節氣,位於立春之後,驚蟄之前,
代表著 降雨開始增多,氣溫逐漸回升,同時也標誌著 冬去春來、農耕開始。
從這一天開始,降水量明顯增多,濕氣逐漸加重,農田開始吸收春雨的滋潤,萬物進入生長旺盛期。
因此,雨水節氣與 農業、養生 息息相關,古人也特別重視這一天的象徵意義。
降水量增加:雨水節氣後,天氣開始變得潮濕,春雨滋潤大地,但也可能帶來連綿陰雨。
氣溫回升但變化大:白天溫暖,夜晚偏涼,晝夜溫差大,容易感冒。
濕氣加重:潮濕環境影響人體健康,可能導致關節疼痛、腸胃不適、皮膚問題等症狀。
3. 雨水節氣的象徵與文化背景
在傳統文化中,雨水節氣象徵著 春天生機勃勃的開始,古人將此時視為農業與生命新生的關鍵時刻,
因此出現了許多與雨水相關的習俗,如 播種、祈雨、占稻色 等,來期盼來年的豐收。
古人認為,雨水節氣代表新一年的轉變,適合進行 大掃除 來去除舊運、迎接春天的陽氣。
開窗通風: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,減少濕氣累積。
清理不需要的物品:去除雜物,避免環境過於潮濕,影響家運與健康。
擺放竹炭、除濕包:幫助吸濕,保持居家乾爽。
在農業社會中,雨水節氣代表著「春耕開始」,此時降水豐沛,土壤濕潤,農民會開始翻土、施肥、準備播種,期待來年的豐收。
白色米花越多,象徵豐收。
若炒出來的米花較少,則表示該年氣候可能不穩定,農業收成較不理想。
這項習俗流傳千年,是農業社會對天候變化的智慧體現,也代表著人們對來年豐收的祈願。
雨水節氣後,空氣濕度增加,氣溫變化不穩,容易影響人體健康。
📌 常見影響:
脾胃功能受影響:容易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瀉。
關節痠痛:體內濕氣重,可能導致關節腫脹、疼痛,特別是風濕體質者更需注意。
皮膚問題:濕氣過重可能讓皮膚變得較為油膩,容易出現濕疹、過敏等狀況。
💡 建議應對方式:
保持環境乾燥,適時開窗通風或使用除濕設備。
適當活動,如散步或瑜珈,有助於調整身體狀態。
選擇溫和飲食,減少生冷食物的攝取。
「春睏」是雨水節氣後常見的現象,主要原因如下:
陽氣生發:人體新陳代謝加快,血液供應相對減少,使人容易感到疲勞。
晝夜溫差大:睡眠品質可能受影響,導致白天嗜睡、精神不濟。
空氣濕度增加:影響人體水分代謝,使人感覺沉重、倦怠。
💡 解決方法:
📌 預防方式:
適時增減衣物:外出時攜帶外套,避免受寒。
保持室內通風:降低濕氣對呼吸道的影響。
飲食調理:日常應均衡飲食,可適量搭配紅棗、枸杞、薑湯等食材,使身體更易適應變化。
💡 適合的溫暖飲品:
紅棗生薑茶:溫潤順口,帶來溫和舒適的感受,適合寒冷時節飲用。
四神湯:幫助消化,調整體質,可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。
雨水節氣的氣溫變化大,濕氣加重,容易影響脾胃、關節、免疫系統等。
因此養生的關鍵在於 調整作息、適量運動、飲食調理,幫助身體適應環境變化,減少春睏與濕氣帶來的不適。
📌 雨水節氣後,容易出現「春睏」,影響精神狀態與體力,此時良好的作息非常重要。
保持 7-8 小時睡眠,避免熬夜,以幫助身體調節生理時鐘。
固定起床與入睡時間,早睡早起,順應春天陽氣生發的節奏。
睡前3小時,可飲用溫熱飲品,如紅棗枸杞茶或菊花茶,放鬆身心,營造舒適的入眠環境。
2. 適當運動:促進血液循環,驅散濕氣
📌 運動可提升身體新陳代謝,幫助排出體內濕氣,減少關節痠痛與倦怠感。
推薦以下適合雨水節氣的運動:
快走 / 散步:每天 30 分鐘,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與代謝。
瑜珈 / 太極拳:溫和伸展動作,能舒緩筋骨,減少濕氣影響。
爬山:提升心肺功能,增強體力,但要注意天氣變化,避免潮濕路面滑倒。
📌 雨水節氣濕氣較重,飲食應以「均衡清淡」為主,避免生冷油膩食物,以減輕脾胃負擔。
✅ 推薦食材:
溫和食材:山藥、蓮子、紅棗、黃耆、茯苓等。
日常搭配:薏仁、冬瓜、紅豆、綠豆等。
適量補充:枸杞、桂圓、黑木耳等。
🚫 避免:
生冷食物(如冰品、冷飲),以免加重脾胃濕氣。
油膩與重口味食物(如炸物、燒烤),避免影響消化系統。
五、雨水節氣推薦食材與飲食原則
雨水時節,飲食宜清淡且富含營養的食材,以下為推薦的食物類別:
1. 幫助消化,減少疲勞感的食材
山藥:可燉湯或煮粥,適合搭配日常飲食。
蓮子:可用於燉湯或茶飲,風味溫和。
紅棗:可泡茶或煮湯,增添甘甜風味。
2. 幫助調整體質,促進新陳代謝的食材
薏仁:適合煮粥或與紅豆搭配食用。
冬瓜:可煮湯或燉菜,適合日常飲食。
紅豆:可製作甜湯或搭配其他食材食用。
3. 有助提升活力,增強體力的食材
黃耆:適量加入湯品或茶飲,增添風味。
枸杞:可泡茶或與湯品搭配使用。
黑木耳:適合燉湯或涼拌,為日常飲食增加變化。
4. 幫助開胃,營養補給的食材
陳皮:適合與茶類或湯品搭配,增添風味。
生薑:可搭配飲品或料理,增強食物層次感。
四神湯:由蓮子、山藥、茯苓、芡實組成,可促進食慾,適合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。
📌 飲食建議:
✅ 多吃溫性、平性食材,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取。
✅ 烹調方式以清蒸、燉煮為主,減少油炸與重口味調味。
✅ 每日喝足夠的溫開水,幫助促進新陳代謝。
2. 穿衣需適當增減,避免著涼
「乍暖還寒」 是雨水節氣的特點,氣溫變化大,容易忽冷忽熱,建議採用 洋蔥式穿搭。
下半身保暖最重要,避免寒氣從腳底入侵,造成身體濕寒。
室內可擺放 竹炭、除濕包,避免潮濕環境影響身體健康。
多開窗通風,讓空氣流通,減少濕氣累積。
春天開始,花粉開始飛散,對於過敏體質者建議外出戴口罩。
濕氣增多容易滋生黴菌,保持居家清潔與除濕很重要。
📌 綜合建議:
✅ 飲食均衡,以健脾祛濕食材為主,避免過於寒涼食物。
✅ 適當運動,提高身體代謝,減少濕氣影響。
✅ 保持乾爽,不論是環境或身體都要減少潮濕累積。
雨水節氣氣候潮濕,適合食用開胃、促進新陳代謝的食材,以下推薦四道養生料理與茶飲,幫助維持健康,提升日常元氣與活力!
🔹 食材:
蓮子 10 克(去芯)
山藥 15 克
芡實 10 克
茯苓 10 克
排骨 300 克
薑片 3 片
米酒 1 大匙
鹽適量
🔹 做法:
1. 排骨汆燙後洗淨,去除雜質。
2. 取鍋加水,放入所有食材,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燉 1 小時。
3. 起鍋前加入適量鹽調味,即可食用。
🌟 功效:幫助消化、促進食慾、提升能量。
🔹 食材:
山藥 200 克(去皮切塊)
排骨 300 克
蓮子 10 克
紅棗 5 顆
枸杞 10 克
薑片 3 片
鹽適量
🔹 做法:
1. 排骨汆燙後洗淨,瀝乾備用。
2. 鍋中加水,放入排骨、山藥、蓮子、紅棗、薑片,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燉煮 40 分鐘。
3. 起鍋前加入枸杞與適量鹽調味,即可享用。
🌟 功效:營養補給,增強體力,幫助改善容易倦怠的情況。
🔹 食材:
紅棗 5 顆(去核)
生薑 3 片
枸杞 10 克
冰糖適量
🔹 做法:
1. 取鍋加水 500ml,加入紅棗、生薑,煮沸後轉小火燉煮 15 分鐘。
2. 加入枸杞與適量冰糖,燜 5 分鐘後即可飲用。
🌟 功效:放鬆情緒,帶來溫暖感受,適合雨水節氣氣溫變化時飲用。
🔹 食材:
山楂 10 克
決明子 10 克
陳皮 5 克
蜂蜜適量
🔹 做法:
1. 山楂、決明子、陳皮洗淨,加 500ml 水煮沸,轉小火煮 10 分鐘。
2. 濾渣後倒入杯中,待溫熱後可加入蜂蜜調味。
🌟 功效:健康維持、促進新陳代謝,使排便順暢。
📌 建議飲用頻率:每天 1 杯,可搭配日常飲食,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。!
雨水節氣是春天的重要轉折點,氣候變化大,濕氣逐漸上升,影響人體健康。
透過良好作息、適量運動、飲食調理,可以幫助身體適應季節轉換,減少春困與濕氣的不適。
✅ 雨水節氣養生關鍵總結:
✔ 飲食調理:多食健脾祛濕食材,避免生冷油膩。
✔ 規律運動:促進血液循環,減少春困與濕氣影響。
✔ 適當睡眠:保持良好作息,有助精神旺盛。
✔ 環境調節:保持通風乾爽,避免濕氣累積。
透過這些簡單的調整,讓我們在雨水節氣保持身心平衡,迎接春天的活力與健康!🌧️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