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
每年農曆五月初五,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一——端午節。

你是否也會在這一天吃粽子、看龍舟賽、掛艾草?

但除了這些熱鬧的表象,端午節的真正由來與背後意義,你真的清楚嗎?
其實,端午節不只是紀念屈原,更蘊含了古人祈求平安、驅邪避瘟的信仰。

從吃粽子到戴香包,每一個習俗都蘊藏著深遠的文化意涵與生活智慧。
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端午節的歷史背景、

各地習俗、拜拜文化、應景美食,更有常見問答幫你解惑日常迷思。

無論你是想了解傳統文化,還是正在規劃端午節活動,這篇懶人包都能給你最完整的資訊!


📖目錄:

一、端午節是什麼?從歷史由來看懂節日意義

二、端午節習俗有哪些?全台民俗活動一次看

三、端午節拜拜可以只拜粽子嗎?民間信仰與祭祀禮儀

四、端午節吃什麼?粽子、涼茶與養生美食一次看

五、端午節常見問題 Q&A 一次看

六、結語:端午節的現代意義與家庭連結


一、端午節是什麼?從歷史由來看懂節日意義


1. 屈原與端午節的關聯

提到端午節,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屈原。

屈原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著名的政治家與愛國詩人,

相傳他在國破家亡後,憂國憂民,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。


百姓為了不讓魚蝦啃食屈原的遺體,紛紛將糯米包裹成粽子投入江中,也因此有了「吃粽子」的習俗。

這種說法雖廣為流傳,但事實上,端午節的形成遠早於屈原時代,是一個集民俗、天文與醫療於一體的綜合節日。


2. 為何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端午?

古人將五月視為「惡月」,初五更被認為是「毒日」。

此時氣候逐漸炎熱,瘟疫與蟲害容易滋生,

因此端午節逐漸演變為「驅邪避煞、祈求安康」的重要節日。
古代民間會以艾草、菖蒲掛門以驅瘟避邪,並飲午時水、戴香包,藉以保身平安。

這些做法至今仍保留在台灣民間文化中,是端午節重要的象徵之一。


3. 端午節的民間故事與流傳演變

除了屈原,南方也有紀念伍子胥、曹娥等說法,表現出各地對忠臣、孝子的尊敬之情。

而在閩南、客家文化中,端午節也是與祖靈相關的祭祖日,會準備三牲五果、粽子與紅龜粿等供品,進行祭祀。
到了現代,端午節也逐漸融合成文化、觀光與民俗的多元型態,

從家庭聚餐、學校活動,到各地熱鬧的龍舟賽事,展現出台灣人對節慶的創意與熱情。

 


 


二、端午節習俗有哪些?全台民俗活動一次看

1. 吃粽子:最具代表性的節令食品

粽子是端午節的靈魂主角,從古至今深受大眾喜愛。

根據不同地區,粽子的口味與做法也有所差異,

如南部粽以先炒後蒸聞名,北部粽則多以生米蒸煮為主。

除了肉粽,也有豆沙粽、鹼粽、花生粽等多樣變化,滿足不同族群的飲食習慣與信仰需求。


2. 掛艾草與菖蒲:古老的避邪習俗

在門上懸掛艾草與菖蒲,是為了驅邪避煞、防疫祛病。

艾草具有天然香氣,被認為有「淨化」作用;菖蒲形如劍,象徵斬妖除魔。

這兩種植物經常成對出現,是台灣民間端午節不可或缺的傳統象徵。


3. 戴香包、繫五色線:祈福與保平安


香包內裝有香料與藥草,不僅能驅蟲,也具保平安之意;

五色線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平衡,綁在手腕或腳踝,寓意消災解厄。

這些習俗特別受到家長喜愛,會為孩子準備繽紛香包與五色線,祈求孩子健康長大。


4. 午時水與立蛋:節令限定的小樂趣


據說端午節中午時分的水最具陽氣,有助避邪與潔淨,因此民間有「午時水」的信仰。

此外,「立蛋」更是孩子們最愛的活動,據說在正午能成功讓生雞蛋立起,就能帶來一年好運。

這些習俗雖然看似小巧,卻蘊含著深厚的節氣文化。


5. 龍舟競渡:熱鬧非凡的體育傳統

龍舟比賽源於古人划船拯救屈原的傳說,如今已成為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慶典之一。

各地如台北大稻埕、高雄愛河、台南安平等地都會舉辦龍舟賽,

吸引大量人潮觀賽同樂,充分展現節慶活力與地方文化魅力。

 


 

三、端午節拜拜可以只拜粽子嗎?民間信仰與祭祀禮儀


1. 端午節拜拜的目的

端午節屬於民間三大祭典之一,許多家庭會準備香案進行拜祖先或地基主。

這天主要祈求驅除晦氣、保佑家宅平安。除了家中,也有商家、

廟宇會在端午當日祭拜土地公、神明與神將,祈求生意順利、平安健康。


2. 拜拜要準備什麼供品?

傳統的端午拜拜供品包括粽子、鹼粽、水果(三種即可)、發粿、紅龜粿與飲品等,

有的地區也會準備熟食如雞、鴨、魚等三牲。

拜拜時間通常為上午時段,但也視各地風俗略有不同。


3. 可以只拜粽子嗎?

從信仰角度來說,粽子已是極具代表性的節令食品,

一般在簡便情況下,只準備粽子來拜是可以接受的。

不過若希望祭拜更圓滿,可搭配水果、茶水或小點心一同呈上。

最重要的是心意與誠意,並非供品的數量與奢華。


4. 拜拜流程與注意事項

擺設香案、點香祭拜,默念祈福語,再焚香紙錢,最後將供品取下與家人共享。

拜拜時建議著整齊服裝、保持敬意,供桌擺設亦應乾淨整潔,表示對祖先與神明的尊重。

 


 


四、端午節吃什麼?粽子、涼茶與養生美食一次看

1. 粽子:百變口味代表節令美食

粽子是端午節的象徵,每個家庭、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粽子記憶。

常見的有:
南部粽:南部粽用竹麻葉包裹生糯米與炒熟餡料(如花生、蛋黃、蝦米等),以水煮方式料理。

粽子香氣濃郁、口感濕潤,米飯與內餡融合一體,吃起來較清爽。


北部粽:北部粽則是將炒過的糯米與餡料(如香菇、滷蛋、筍乾等)用桂竹葉包起來蒸熟。

整體風味類似油飯,口感扎實、較為濃郁。


鹼粽:無餡料,使用糯米與鹼水製作,口感Q軟,通常搭配糖或蜂蜜享用。


甜粽與創意粽:近年也有加入紅豆、芋泥、抹茶、鹹蛋黃奶皇等創意粽子,豐富傳統風味。


粽子雖美味,但由於多為糯米製成,建議適量食用,避免腸胃不適。


2. 涼茶與端午時令飲品

端午節常飲用的涼茶,包含青草茶、仙草茶、苦茶等,能幫助解暑、生津止渴,是應對台灣濕熱氣候的好選擇。
此外,有些地區會製作「五花茶」或「五葉茶」,以多種草本植物熬煮,成為家庭養生飲品。


這些料理不僅延續節日氣氛,也讓端午更添養生意味。

 


 


五、端午節常見問題 Q&A 一次看

Q1:端午節可以只拜粽子嗎?
A:在民俗觀念中,粽子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供品之一,也具有「包裹邪氣」的象徵。

不少家庭確實會以粽子為主進行簡單拜拜儀式。

然而,也有些傳統家庭會搭配其他供品如:蛋、水果、熟食三牲等,以示敬意。

實際上可依家中習慣與信仰調整,誠心為重。


Q2:為什麼要掛香包?香包有驅邪效果嗎?
A:掛香包的習俗源自古人對「驅邪避穢」的信仰。

香包內多為艾草、雄黃、薄荷、丁香等芳香藥材,有濃郁香氣,也能避開蚊蟲與濕氣。

現代香包多結合美感設計,兼具裝飾與實用功能,在端午佩戴香包已成為節慶的一種趣味與儀式感。


Q3:端午節為什麼要立蛋?
A:相傳在端午節中午12點時陽氣最旺,若能成功把雞蛋直立起來,

就能帶來一整年的好運氣與平安。

雖然從科學角度並無實證,但這項活動趣味十足,已成為端午不可或缺的親子互動遊戲。


Q4:端午節有什麼禁忌?
A:部分傳統信仰中認為端午為「惡月開端」,

因此有些禁忌被流傳下來,例如:
避免搬家、動土,恐影響運勢。
不宜洗頭、剪髮,易招邪氣。
少出遠門或夜間行動,避免遇煞。


現代人多以心安為主,可酌情參考,不必過度迷信。


Q5:端午節怎麼和小孩一起過?
A:親子同樂的方式很多,可以:
一起包粽子,讓孩子參與製作過程。
手作香包或彩繪龍舟,加強節日連結。
講述屈原故事或端午由來,培養文化認同感。
這些互動不僅傳承節慶意義,也為家庭留下溫暖回憶。

 


 


六、結語:端午節的現代意義與家庭連結

端午節不只是紀念屈原的節日,更是文化與家庭的凝聚時刻。

從準備粽子、掛香包,到參與龍舟賽與祭拜祖先,每個環節都蘊藏著深厚的情感與意涵。
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,這個節日提醒我們停下腳步,回歸家庭與傳統,感受世代相傳的溫度。

無論是簡單的家庭餐桌,還是熱鬧的社區活動,

端午節讓我們重新建立與文化的連結,也在親情之中找到節慶最動人的意義。

 


艾草除了能驅邪、避穢,還能幫助空氣清新、身心放鬆

用艾草敲敲棒舒緩緊繃、用艾草薰香淨化空間,還

有「嗡嗡不來包」幫你趕走惱人蚊蟲,一包多用,日常更自在。
點我看看這些超實用的艾草好物 👉🏻立即選購

安心好品質艾草系列,立即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