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「生也有涯,知也無涯。」
這是創辦人常與我們說的一句話。
生命是有限的,但知識是無盡的。
生命中我們必須不斷的學習,精進自己,才能跟著時代進步。
登義創辦人-吳瀛洲 先生,12歲開始就到姨丈家的中藥行當學徒,從切藥、炮製藥材、磨粉,到整個藥舖的內外清掃等,各方面店面的藥事工作都要會打理。
他說,以前在藥行工作時,經常看到媽媽帶著讀書的孩子們來抓藥。
看著孩子們穿著整齊的制服,心中仍非常想回歸學校,那份熱愛學習的心與求學的念頭一直沒有熄滅過,於是工作一年後便回去持續讀書到國中畢業。
軍中會依照專長調查來分配單位,於是被分配到了與醫務有關的醫療兵。與醫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退伍後,又輾轉到了台北舅舅家的中藥行學習5年。早上磨藥粉、凌晨製藥丸,每天睡不到幾個小時,加總起來也有10年多的經驗。
直到28歲,1985年與頭家娘一起白手起家創立了登義參藥行,當時台灣的市場發展很好,大家平常也都習慣使用中醫藥。
登義的名字,來自一個祝福。
即便創業後事務繁忙,創辦人依然不忘持續精進。他參與中藥公會教育訓練,提升專業知能、去到中國醫藥研究所上課,再到山東中藥大學讀到碩士畢業。不懈怠的勤修中藥實力,精深中醫藥領域研究,骨子裡是扎扎實實的中藥魂。
吳瀛洲說,從事藥事工作就必須對中藥材有更深入的了解,原產地的品質會是怎麼樣的,我們需要親自走訪,親眼見證原產地採收的情況,才能對藥材品質的要求有更完整的理解。
謝謝您們,讓登義一步步踏得更穩。
看似順利的創業路,開業不到十年,登義便接連遇上了市場搬遷、商圈轉移,還有兩次重大的新莊大水災,更面對時代轉變所帶來的衝擊。
其中最難忘的,是 2001 年那場納莉颱風。
當時的排水系統尚未完善,凌晨開始的豪大雨,讓整個新莊幾乎全面淹水。外頭的巷弄,短短幾個小時就成了滾動的溪流。
我們的藥行也無法倖免。滂沱雨勢不斷灌入室內,眼看水位一寸寸上升,只能趕緊將藥材與貨物往高處搬。最後,水位一度漲到接近一張桌子的高度,才終於緩和下來。
那天,是我們最漫長的一天。
當積水退去,只剩下滿室泥濘:地板、牆面、傢俱、百草櫃,以及來不及移動的藥材,全都浸泡在污水中數十個小時,留下了無法抹去的痕跡。
那段日子,吳瀛洲心裡非常難過,也曾想過「還要繼續經營下去嗎?」的念頭。
就在那時,有位客人得知我們的困境,毫不猶豫地給予我們資助,並請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,把店開起來。這份突如其來的恩情,讓我們至今想起仍滿懷感動。
同一時間,鄰里的街坊朋友也都熱心協助,一起整理店面、修繕空間,還有許多老客戶默默給予支持與鼓勵,,一點一滴陪著我們把店重建回來。
如今回頭看,這場災難雖留下深刻的痕跡,卻也讓我們更堅定信念 —— 這間中藥行,是一份來自社區、鄰里與老朋友們的情義,讓我們重新把腳步踏穩,繼續走下去。
中藥行,也可以很不一樣。
2008年的金融危機,讓中藥行逐漸落寞,民眾對中藥產生刻版印象等大環境的問題。
當時為什麼會做品牌的轉型呢?
吳瀛洲回答,人生到一個階段要知道變通,面對大環境要跟著求新求變,才能立於不敗之地。
也陸續參訪了不同產業及同業的店面、規模、風格,發現原來可以做得很不一樣。
開始思考中藥行的本質,如何保有傳統,也提供來到藥行的朋友一個舒服、有人情味的服務場所、解決大家對健康上的困擾或疑慮,並加速整個台灣漢藥產業的轉型與發展,朝著這個目標慢慢地前進,逐漸轉變成為現在的登義。
每一步用心,只為一份安心。
投身中醫藥產業多年的創辦人夫婦,始終放不下對每一位走進登義的客人,那份真誠的關心與牽掛。堅持親自把關每一味藥材的品質,要讓體驗我們產品的每一位朋友,都能擁有安全、安心、無負擔的藥材來源。
甚至經常走訪登義各個場域,不僅細心巡視營運細節,更樂於與顧客及夥伴們分享自己的養生觀念與實務經驗。我們相信,正是這樣親身參與與交流的精神,才能讓更多人真正認識中藥的好,也讓來訪的朋友們感受到更貼心的服務與更安心的產品體驗。
即使這條路做起來吃力又不討好,這件事我們仍會持續堅持下去,因為我們相信這是對的事情。
如果你來到新北總行,常會看見創辦人與頭家娘親切接待、熱情招呼的身影。
那份日復一日的守候與用心,對藥材品質的嚴格把關、對產品細節的高度要求,以及對每一位顧客的親力親為 — 這些,是登義始終如一的樣子。
我們期望,每一位走進登義的朋友,都能感受到這份源自漢方的溫暖與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