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朋友,還記得你是從哪裡認識登義的呢?
是透過廣播電台、訪談節目、報章期刊、地方誌等媒介認識到登義的嗎?
還記得在2015年時,登義受聯合新聞網邀約採訪,透過節目團隊專業且用心的製作,深入認真的報導播出後,我們被更多的朋友看見,也讓登義一路走來的努力,被肯定,也被深深鼓勵。
陸續我們收到許多邀請與採訪報導,希望藉著我們小小的力量,能讓傳統的中藥行被大家了解,漢藥文化可以永續發展。
2021年,很榮幸與台灣本土優質戲劇《俗女養成記2》合作,推出聯名系列商品。
有看過這齣電視劇的朋友一定不陌生,因為劇中女主角的成長背景在中藥行,因此劇中充分展現了漢藥店的日常經營模式以及其社會功能。
也演出了有許多關於傳統中藥行的文化故事,像是女主角小時候吃壞肚子,阿嬤便去當地宮廟請神明賜一張藥籤、到了成長期媽媽開始燉補一碗碗烏漆墨黑的中藥補湯、阿公為好友調配最後一帖藥懺的橋段等等,都反映出當時中藥行在社會最真實的寫照。
你記憶中的中藥行是什麼樣貌呢?
我們詢問了多數朋友對於中藥行的記憶,不免還停留在上個世代,認為是年長一輩的人才會去的地方,覺得與自己的生活不容易接觸。
有朋友形容中藥行像是神隱少女中鍋爐爺爺的工作場所,背後有上百個裝著各種草香氣味的抽屜;也有朋友說,記得櫃子上都整齊豎立著一瓶瓶的白瓷藥罐,感覺裡面裝著稀奇古怪的東西,讓人很好奇。
還有朋友跟我們分享,小時候看到藥行桌上擺放著透明的玻璃罐,裡面總浸泡著像是人形的藥材,感覺很可怕,加上搭配深色調的裝潢,更讓中藥行鋪上一層神祕面紗。
這讓我們開始思考,為什麼這麼多的朋友對中藥行印象會是這樣呢?
透過深入與大家對談,也才發現,來到登義傳藝店八成以上的年輕朋友,他們從來沒走進過中藥行,於是對中藥行的印象便是停留在黑黑舊舊,燈光看起來不亮,甚至不清楚有沒有在營業,所以讓他們不敢主動踏入。
再加上傳統中醫藥詞彙大多用文言文來說明,不論是口說或是文字,總是脫離不了太多的專有名詞,導致中醫理論好像是門艱深難懂的學問,聽不懂又難以理解,自然漸漸地與現在年輕人脫鉤。
登義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。本著良藥濟世與增進社區人們健康生活的宗旨,希望每一位來到登義的朋友,都能有對中藥行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收穫。
中藥行是一個特別的產業
在過去一直存在台灣人們生活裡,是台灣庶民文化食衣住行娛樂外,也是傳統健康保健最重要的一個環節。
早期的中藥行可是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外,人們常光臨的地方。
不只替人看病、調養身體,還身兼社區中醫藥資源的供應場所,凡舉小孩發育需要的登大人補養、女孩生理期後的調理、懷孕階段的補充、媽媽做月子的調養、到更年期的保養、銀髮族群的日常保健等等。可以說是不論男女老少,從小到大都會使用到的。
為什麼到了現代,大家對於中藥越來越陌生了?
去了解背後原因後我們才知道,不是現在的人不使用,而是大家不清楚要怎麼使用、他可以用在哪裡、他安不安全,也不知道原來平常吃到的食物有一半以上都是中藥。
於是,我們希望能把所有對健康好的、安全的中藥材做到仔細把關,將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漢方事物傳遞給大家了解。
我們認為,只要把中藥行的本質做到最好,以及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與共同努力不懈的各行各業夥伴們互相鼓勵、並肩,將漢藥的美能透過場域的衍繹與藥行職人的互動,以及淺顯易懂的口吻敘述給大家知道,才能加速整個台灣漢藥產業的轉型與發展,讓更多朋友看見台灣漢藥文化獨有的風格與價值。
透過永續中藥資源的運用,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中藥、認識中藥、對中藥更放心,期許中藥產業能一代接著一代永續承傳下去。
所以,我們始終認為中藥不會消失,從以前到現在都不會,只是需要不斷去察覺這個載體的模樣,止於至善的追求。
漢藥的美能透過場域的衍繹與藥行職人的互動,與大家一起實踐漢方生活。
春日養生對策
「春天」是一年之中被認為最美好的季節
但事實上,天氣卻不怎麼美好…
在台灣,有句諺語這樣說:『春天後母面,欲變一時間。』
這句諺語裡的「後母面」,代表春天的天氣變化多端,時暖時冷。甚至常出現今天出太陽;明天就陰雨綿綿的氣候現象。
多變的天氣讓人難以捉摸也猜不透,在這樣的氣候下,好似穿了一件沒晾乾的衣服,全身濕濕黏黏,讓人覺得又重又累,還沒什麼胃口,難道是感冒了嗎?
中醫怎麼看「濕氣」?
依中醫理論觀點來看,造成身體濕氣重可以分為兩個主要因素,一個是「外濕」,另一個是「內濕」。
外濕:是指「外在環境」濕氣重造成的,像梅雨季帶來的潮濕、下雨天淋雨,或因為居住的環境較濕也有關係。
內濕:主要與「飲食」有關,像是愛吃生冷、油膩等重口味飲食,或吃太多冰冷甜膩食物等等。
外濕會引動內濕,內濕會相應外濕
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宇宙,各個部位是有聯繫的,與外界的大宇宙互相平衡身體就會感覺到很舒適,反之濕氣若排不出去,堆積久了就會像是吸飽水的海綿,感覺濕濕重重的。
當體內失去平衡後,各種症頭就會上身,也就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出現。
每當時序入春,會發現陸續出現愛睏、疲憊、無精打采,甚至偶有腸胃不適等症狀。
雖然部分的症狀是人體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正常反應,但長久下來還是會影響生活和工作,造成很大的困擾。
每天一杯,擺脫濕懶
日常最簡易的排濕法,反而是要「多喝開水」!
有不少朋友會以為,水喝多了更容易水腫吧?!
其實這是錯誤迷思喔!
適量補充水份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、還能將體內廢物排出,維持健康。而濕氣重的朋友更應該多喝水來提升代謝循環,去除身體中多餘的水分。
看似簡單的喝水,也必須很講究!這可不是喝一杯開水就能搞定的事情!
想要真正除去過多的濕,喝「溫熱或常溫」的開水才正確。
中醫認為,喝太多冰飲是會造成代謝變慢。如果又常吃生冷食物、寒涼性蔬果及重口味、愛喝酒等,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,進而影響正常水分的代謝,使濕氣殘留不易排出。
所以平時飲食宜「均衡清淡」為主,並養成規律運動好習慣,若長期缺乏運動或是過度操勞、休息不足時,也容易累積濕氣。
中醫講「脾主四肢」,脾,管理人體的消化,如果要改善消化,建議四肢多運動,也能讓身體的新陳代謝情況有所改善。
春天是運動的好時機,在沒有下雨的時候,天氣也沒有那麼悶的狀態,很適合去散步走走或多做伸展運動,透過運動適當流汗,讓身體裡的濕悶也可以散掉,維持健康。
本月給您的漢方養生提案
俗話說: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籽」。
表示春天的養生只要得宜,就能為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底子。
連續幾天的低溫與短暫雨,讓日夜氣溫幅度變動很大,容易影響身體的平衡。
因此,養生也要順應天氣的變化,來調整適合的飲食方向。
需要長時間久坐久站的朋友,可以讓黑豆茶為你帶來午後的清爽。
透過春季不可或缺的「純黑」力量,維持體內正循環。登義黑豆茶中使用台灣新港鄉農會青仁黑豆,含豐富花青素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膳食纖維,可增加飽足感、調節生理機能,並能養顏美容。
面對春季忽冷忽熱的氣溫,不妨在家調配一杯溫暖飲品吧~
選用台灣柴燒炭烤桂圓肉,加上天然新疆產貴妃棗,以及藥行職人手炒台灣黑糖配伍而成。單純使用慢火熬煮,一滴一滴淬煉成方便稀釋的桂圓紅棗茶濃縮包。
小小一包加入350c.c.的熱開水,可以稀釋成500c.c.
熱熱喝,也可幫助入睡,搭配香醇牛奶,讓夜晚有個香甜幸福的美夢~
聯 絡 我 們
登義DengYi
漢方茶飲/專業藥膳/漢方生活/香料/南北貨
聯絡時間:週一至週五 09:00-18:00
客服專線:02-22021658
客服信箱:dengyi888@gmail.com
Copyright © 2020 登義漢方 Dengyi Hanyo All rights reserved.
益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YEAR HSIN ENTERPRISE CO., LTD./統編 16218320